纯爱社区 首页 生活 话题 查看内容

莎士比亚时代的同性恋是比犹太人更讳莫如深的一个话题

128 0 2025-5-15 00:57 发布者: 顾熙雨 原作者: 张雍网络

摘要安东尼奥的仗义与同性情谊 —— 戏剧《威尼斯商人》的文本阐释 张雍《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的开场,是安东尼奥在威尼斯街道上的闷闷不乐。为此,他有一大段自我心情的言说——“真的,我不知道我 ...
 

安东尼奥的仗义与同性情谊 —— 戏剧《威尼斯商人》的文本阐释   张雍


《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的开场,是安东尼奥在威尼斯街道上的闷闷不乐。为此,他有一大段自我心情的言说——“真的,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这样闷闷不乐。你们说你们见我这样子,也觉得很厌烦,这真叫我厌烦。可是我怎么会让忧愁沾上了身,这种忧愁究竟是怎么一种东西,它是从什么地方产生的,我却全不知道;忧愁已经使我变成了一个傻子,我简直有点自己也不懂得自己起来了”[1]。
为何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要把一出戏的“亮相”定格在这个镜头,无疑值得思考——安东尼奥为何闷闷不乐?此时,作为好友的撒拉林诺和萨兰尼奥的在场,提供了一个观众的视角。他们和我们这些刚进入戏剧《威尼斯商人》的世界的观众们一样,都急于去了解安东尼奥到底怎么了?他到底遇到了怎样的愁绪,以至于他表示自己都说不清楚。通过撒拉林诺和萨兰尼奥两人对于安东尼奥的劝慰可以看出,安东尼奥的闷闷不乐并不是因为担心商业上的损失,也不是因为所谓的“失恋”。那么,安东尼奥到底为何闷闷不乐?甚至,在好友葛莱西安诺面前,还要自称“我扮演的是一个悲哀的角色”[2]。
尽管整部戏剧从头至尾,莎士比亚都没有对于安东尼奥的闷闷不乐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在一些对白里,或提供蛛丝马迹或颇为直接地阐释了安东尼奥的心情。安东尼奥之所以在今天闷闷不乐,显然是因为今天要发生些什么。在第一幕第一场,当配角们散去,舞台上只剩下安东尼奥和巴散尼奥的时候,安东尼奥说:“您今天答应告诉我您立誓要去秘密拜访的那位姑娘的名字,现在请您告诉我吧”[3]。
结合着第一幕里的情境看这句对白,可以推测出正是巴散尼奥的情感状况影响了安东尼奥的情绪。那么,安东尼奥对于巴散尼奥的“友情”到底是什么样子?当巴散尼奥向安东尼奥提出债务情况的时候,安东尼奥表示“只要您的计划跟您向来的立身行事一样光明正大,那么我的钱囊可以让你任意取用,我自己也可以供您驱使;我愿意用我所有的力量,帮助您达到目的”[4];
当萨兰尼奥听完撒拉林诺描述完安东尼奥送别巴散尼奥的场景后,不由得感慨道“我看他只是为了他的缘故才爱这世界的”[5];
面对着即将到来的惩罚,安东尼奥祷告“狱官,走吧,求上帝,让巴散尼奥来亲眼看见我替他还债,我就死而无怨了”[6]。
通过这些俯拾即是的对白不难看出,安东尼奥对于巴散尼奥的情感可能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友情”,而是指向了“爱情”。正如上海戏剧学院孙惠柱老师所言,“事实上,莎士比亚是给他放进了真情实感的,那就是安东尼奥对巴散尼奥的爱——同性之爱。安东尼奥确实是个高尚的人,而且正是由于这个爱而显得更加高尚,因为他的全部行动都是为他所挚爱的人而做出的最直接的牺牲——帮助他离开自己而去追求一个姑娘”[7]。
如果说莎士比亚时代的人们可以用一种明目张胆的姿态去表达对于犹太人的歧视,那么,相比之下“同性恋”是一个更为讳莫如深的话题。正如湖南师范大学贾瑜在其学位论文《同性婚姻立法流变》里指出,“在西方世界,对待同性恋者的历史是惨酷而复杂的,同性恋现象在经历了古希腊的兴盛之后,从中世纪开始都对其采取压制态度,各种对待异教徒的刑罚都在同性恋者身上实施过”[8]。
从某种角度来说,相比于犹太人的处境,莎士比亚时代的同性恋群体遭遇的是更为不公、更为压抑的结构性困境。所以,当我们看到安东尼奥愿意以赴汤蹈火的姿态去帮助他所挚爱的男人去实现婚姻大事的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对安东尼奥产生一种心疼。尤其是,安东尼奥所遭受的一切,还都是“不可说”,他只能任由自己一个人去承受这种苦痛。从某种角度来说,正因为安东尼奥自身也处于这样的处境,所以他的遭遇与夏洛克形成了镜像关系。换言之,夏洛克是“明面”上的安东尼奥。在以巴散尼奥为代表的人们眼里,夏洛克是吝啬的、贪财的,从而自诩正义。然而,这个逻辑与实际情况是相悖的。比如,同样是面对爱情,夏洛克其实要比巴散尼奥更坚定、更忠诚。尽管戏剧里有大量篇幅描写巴散尼奥对于鲍细霞的山盟海誓和甜言蜜语,但是他对于鲍细霞的求婚却出于“商业目的”。在第一幕里,当安东尼奥让巴散尼奥坦白心上人的名字的时候,巴散尼奥却先提到了目前的债务情况,然后表示“因为你我交情深厚,我才敢大胆把我心里所打算的怎样了清这一切债务的计划全都告诉你知道”[9]。
显然,巴散尼奥所谓的还清债务的计划就是迎娶鲍细霞。通过莎士比亚的描述可以看出,之所以有这么多人愿意冒着风险去追求鲍细霞,不仅仅是因为鲍细霞的美貌和品德,也是因为鲍细霞的父亲留下的一大笔遗产。而且,巴散尼奥的“爱情观”,如果仔细推敲,会发现非常庸俗——“只要我有相当的财力,可以和他们中间无论哪一个人匹敌,那么我觉得我有充分的把握,一定会达到愿望的”[10]。

相比之下,当听到女儿拿着妻子当年送给夏洛克的指环去买猴子的时候,夏洛克的态度是“该死该死!杜拔尔,你提起这件事,真叫我心里难过;那是我的绿玉指环,是我的妻子莉娅在我们没有结婚的时候送给我的;即使人家把一大群猴子来向我交换,我也不愿把它给人”。[11]。
那些所有指摘夏洛克为“吝啬鬼”“守财奴”的人,都应该睁大眼睛好好看一看这段台词。对于夏洛克而言,“绿玉指环”的经济属性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其所承载的情意。正因为情意无价,所以这个绿玉指环对于夏洛克来说才如此重要。试想,如果夏洛克真得是如那些偏见之人所说的“吝啬鬼”“守财奴”,那么,他心疼的一定是绿玉指环作为资产的消失带来的损失,而他完全没有。相比之下,“巴散尼奥们”又有何底气去指责夏洛克?莎士比亚的高明之一就在于,他会通过对一个道具进行“重复”使用,使之具有象征意味。同样是“指环”,夏洛克会因为其是爱人所赠便无比珍视,而对于巴散尼奥来说,他却将鲍细霞赠予他的指环在关键时刻送掉——“要是我可以用说谎来加重我的过失,那么我会否认的;可是您瞧我的手指上已没有指环;它已经没有了”[12]。
对此,鲍细霞的回应是——“正像你虚伪的心里没有一丝真情。我对天发誓,除非等我见了这指环,否则我再也不跟你同床共枕”[13]。
虽然鲍细霞的这段话更多地是热恋之中的情人之间的“气话”或者“打情骂俏”,也是鲍细霞为了后面揭示事情的真相而预留的伏笔——实际上那位要走指环的法学博士就是鲍细霞所做的伪装,但确实也点出了巴散尼奥的一点本质。虽然当时是伪装成法学博士的鲍细霞和安东尼奥建议巴散尼奥交出指环,但本质上仍然是巴散尼奥自身的一种“表态”,或者说,一种“选择”。相比之下,夏洛克和安东尼奥各自的“真心”,显得比巴散尼奥更可贵。可惜,遗憾的是,在当时社会的主流秩序或者主流审视之中,巴散尼奥作为某种意义上的“正统”,他可以尽情地挥洒着他的“虚情假意”,也仍然能够得到认可、得到承认、得到包容与原谅——仅仅因为他不是“异邦人”,也不是“同性恋”。而且,文本里最为重要的信息之一就是,夏洛克当初宁肯放弃钱也要安东尼奥的肉。难道这会是一个贪财之人做出的表现和反应?夏洛克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难道不是出于被“巴散尼奥们”经年累月的欺负和嘲讽而做出的被逼无奈之举?比如,在第一幕第三场,当安东尼奥向夏洛克借钱的时候,夏洛克终于有了机会去一吐为快他这些年的遭遇——“安东尼奥先生,好多次您在交易所里骂我,说我盘剥取利,我总是忍气吞声,耸耸肩膀,没有跟您争辩,因为忍受迫害本来是我们民族的特色。您骂我异教徒、杀人的狗,把唾沫吐在我的犹太长袍上,只因为我用我自己的钱博取几个利息。好,看来现在是您来向我求助了;您跑来见我,您说,‘夏洛克,我们要几个钱’,您这样对我说。您把唾沫吐在我的胡子上,用您的脚踢我,好像我是您门口的一条野狗一样”[14]。
夏洛克多年来所遭受的恶劣的生存环境,在这里展示得淋漓尽致。夏洛克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吗?没有。夏洛克做错了什么事情吗?也没有。什么都没有做错的夏洛克,仅仅是因为他的出身、他的信仰、他的文化,而遭到了如此的厄运。正如学者李江在文章《<威尼斯商人>与中世纪西欧的犹太人问题》里指出,“《威尼斯商人》通过夏洛克这个既具有鲜明个性又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中世纪西欧犹太民族卑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他们是外邦人,没有公民权;他们是异教徒,遭到基督教的排斥和仇视;他们是放贷者,虽然为社会所必须但却为人们所不齿”[15]。
在《威尼斯商人》的尾声,安东尼奥“退回”到了一个配角的位置。仅有的表现,也是为了“心爱之人”做保证。因为在这场戏,莎士比亚用了更多的笔墨来展示女扮男装、扮作法学博士的鲍细霞是如何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为巴散尼奥和安东尼奥解围。当然,这种“聪明才智”在今天看来,基本上已然等同于无理取闹。但是无可奈何的是,鲍细霞与巴散尼奥一样,他们作为当时社会里的“主流”的存在,他们在潜移默化之中被赋予了话语权。而我们的安东尼奥,纵使有万般的才华、纵使有无尽的勇气,在这个场景里也只能是处在一种被规训的处境。在这场庭审戏里,当安东尼奥误以为自己即将要被“割肉”,生命即将要陨落的时候,他对于巴散尼奥所说的“临终遗言”,时至今日依旧能够令我们动容、令我们想要为之落泪——“我没有多少话要说;我已经准备好了。把你的手给我,巴萨尼奥,再会吧!不要因为我为了你的缘故遭到这种结局而悲伤,因为命运对我已经特别照顾了:她往往让一个不幸的人在家产荡尽以后继续活下去,用他凹陷的眼睛和满是皱纹的额角去接受贫困的暮年;这一种拖延时日的刑罚,她已经把我豁免了。替我向尊夫人致意,告诉她安东尼奥的结局;对她说我怎样爱你,又怎样从容就死;等到你把这一段故事讲完以后,再请她判断一句,巴萨尼奥是不是曾经有过一个真心爱他的朋友。不要因为你将要失去一个朋友而懊恨,替你还债的人是死而无怨的;只要那犹太人的刀刺得深一点,我就可以在一刹那的时间把那笔债完全还清”[16]。
这是何等的一种荡气回肠!我每次读到安东尼奥的这段话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感慨,莎士比亚一定是对于安东尼奥以及他内心深处的这段隐秘感情怀揣着一种偏心与同情与感同身受,所以,他才会把全剧里最动人的情话“赠予”了安东尼奥。如果让我们从头至尾梳理这个剧本,我们就不难发现,尽管鲍细霞与巴散尼奥之间说了许多烫嘴且缠绵的情话,但是其中的任何一句,或者,干脆说,所有的这些情话加在一起,都不及安东尼奥在这一场对于巴散尼奥的“表白”。固然,质疑者可以指出那是因为巴散尼奥和鲍细霞自始至终都没有处于如此的“极致情境”之中,但是,巴散尼奥和鲍细霞之间的感情经历一直都如此“顺遂”,难道不也是莎士比亚的一种表态吗?如果说对于夏洛克的“判决”已经告一段落,那么对于安东尼奥的“审判”才刚刚开始。到了戏剧的尾声,当巴散尼奥和鲍细霞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的时候,当两个人尽情地开着或严肃或黄色的玩笑的时候,作为观众的我们却丝毫感觉不到任何的幸福和满足,相反,他们的快乐为戏剧文本的留白之处注入了一种哀伤的腔调。不管是巴散尼奥还是鲍细霞,他们这时候竟然没有一个人感念安东尼奥——这位曾经为他们的结合险些献出自己的性命的朋友。当他们为快乐、为情欲、为感官刺激所冲昏头脑的时候,他们甚至不愿意在他们的世界里留出一点儿空间来给可怜的安东尼奥。我想,对于安东尼奥来说,他大概希望自己在法庭上就可以为了巴散尼奥而牺牲。如果能由他自主做选择的话,他一定愿意做这样的牺牲。毕竟,这样的牺牲不仅可以由此在巴散尼奥的心上留下一个深邃的、永生无法摆脱的烙印,而且也由此避免了余生所不得不面对的种种煎熬。 我们的安东尼奥,由此,注定了要永远的闷闷不乐下去。


菊花

全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言论 登录注册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